身穿的黑衣抗議者和防暴警察互擲汽油彈、磚頭、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
服務電話:0800-00-9911按2以上粉專的例子,二十年前還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現在卻不過是老舊板斧,只需幾個按鍵就能做到。
但是,科技的發展漸漸催生出第三路徑:在數位世界創造民主。媒體監察、公民發聲、上街遊行,甚至以示威、絕食等更激烈的手法爭取民主,則是局外人的典型。圖片來源:動畫《進擊的巨人》劇照/圖片由作者提供 如何創造數位民主? 每當我們看到「民主」兩個字,前面搭配的動詞往往是「推動」或者是「爭取」,幾乎不會看到「創造民主」的說法。可惜,我在台北出席了首發的NFT Taipei論壇討論「如何透過區塊鏈創造數位民主?」後,就因為香港的自媒體高峰會回家,錯過區塊鏈週後續的所有活動。首先,但凡使用數位技術改善民主,比如提高效率,加強透明度等等,我都會視為數位民主。
彼岸正進行台北區塊鏈週,相對於香港區塊鏈的討論侷限在金融,相關大型活動被包含到FinTech Week,台灣的區塊鏈活動還會涉獵民主、自治、公共財等議題,舉辦Funding The Commons、DAO Taipei等港人聞所未聞的論壇。在過往,走入建制當官當議員和在建制外參與公民社會,已經概括了民主之路,有志實現民主的同代人,畢業後要麼當議員助理,要麼就是競選議員,再不然就是投身關注各種議題的非政府組織,有人飛上枝頭當上黨主席,有人鋃鐺入獄,也有人被逼流亡海外甚至被懸紅通緝,那是後話了。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但後續在他與「老狐狸」的對戲中,我反而很難理解他在想甚麼,究竟是畏懼、崇拜又或是好奇?每次見到「老狐狸」的廖界要嘛是覆讀機般的重複台詞,要嘛是上吊眼臭著臉瞪著對方。聊到了演員也不得不稱讚電影中的幾位主演,除了榮獲金馬最佳男配角的陳慕義外,我認為劉冠廷與白潤音的演出都相當出色,雖然劉冠廷在本片的突破不多,但他的表演始終穩定。|Photo Credit: 華映娛樂提供 廖界最讓人明白的一場戲就在於「老狐狸」開豪車載著他到霸凌者面前顯擺一番後的興奮,那場戲看出了他對於力量的渴望,急於獲得更多力量的他甚至出賣了一直對他們家很好的「漂亮姊姊」。如果多加幾場父親因身處弱勢而受到欺負的戲,或是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危機(例如房子馬上就要被房東賣給他人)等,我認為會更加強化廖界的動機,也更能解釋他後續靠近「老狐狸」的行為。
最後,就如同我開頭所述,儘管《老狐狸》有著我不喜歡的缺點,但它確實是一部好電影,電影整體的氛圍營造相當出彩,從畫面、陳設與造型都透出了濃厚的復古味道,很快就將人拉回了那個年代。但很可惜後續廖界又回歸了開始的狀態,臭著臉重複著台詞,我實在很難摸清楚這個角色的想法,也分不清楚他對於父親和「老狐狸」的態度。
但可惜導演與編劇似乎更喜歡廖泰來這個角色,替他寫了許多其實沒有必要的故事,最明顯的便是舊情人的出現,我想整段拔掉也絲毫不影響整部電影。老實說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故事概念,透過大時代轉變來講述人心的敘事很吸引人,尤其在當代房價高漲的年代,看著憨厚溫柔的父親廖泰來怎樣努力存錢都跟不上物價上漲速度的窘境,對比著「老狐狸」謝老闆不顧他人感受所以能站在眾人頭上的強大形象,我想不僅是年幼的兒子廖界,就連螢幕前的觀眾都會感受到內心不斷翻騰的波瀾。這幾場戲如果能更加重描寫廖泰來與廖界的相處與衝突,那我想這部電影會更加動人。但我卻一直沒辦法好好地進入故事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本片的男主角「廖界」,我認為這個角色沒有好好地肩負起帶領觀眾的職責,反而給了我很大的疏離感,原因就在於這個角色的動機與行為都過於不明確,讓我實在無法進入角色和故事當中。
提到了行為,也不能不聊一下廖界這個角色在故事中的「行動」,一個角色在故事中的行為可以塑造出一個角色的形象,但廖界在電影中的行為卻完全無法好好塑造他的性格,剛開始我們見到他是一個因家庭困頓而早熟但依然開朗、保有童趣的孩子,甚至對於他受同學霸凌而對他感到同情。而最大的驚喜則是飾演「漂亮姐姐」林秘書的劉奕兒,看了她今年的另一部電影和《老狐狸》後,不得不感慨一個好導演對於演員的重要性,本片中的劉奕兒非常迷人,默默喜歡著廖泰來的細微表演也很出色,很期待她未來能繼續有這樣的表現。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此外,美國政府也準備限制美方對中國量子能力方面的投資。
量子運算仍處於相對早期階段,目前僅打造出處理能力有限且容易出錯的小型量子電腦。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中央社)量子電腦有朝一日恐能破解保護數位通訊的主流加密技術,這天被稱為「Q日」(Q-day),屆時全球軍、經安全可能出現天翻地覆改變,美、中等大國正為此努力搶占先機。PKI讓網路經濟和開放的電信系統得以興起。
量子位元是量子電腦最基本的運算單元,為使量子位元能運用,量子必須達到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狀態。」 新聞來源 路透:量子技術最快2025年破解所有現行加密 美中等大國爭搶先機(中央社) 延伸閱讀 《量子電腦和量子網路》:「量子霸權」時代來臨,中國在這場競賽中巴不得能拔得頭籌 歐盟提「經濟安全戰略」方案,將管制先進半導體、量子電腦、AI科技輸出,劍指中國 「量子電腦」跟你有什麼關係?密碼學家已經為你的個資開打「密碼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畢爾考克解釋,PKI提供的安全本質上是把資訊藏在一道非常艱深的數學題後面,而創造並管理這道難題的最常見演算法稱為RSA。澳洲量子技術公司Q-CTRL創辦人兼執行長畢爾考克(Michael Biercuk)說,量子技術「在21世紀帶來的變革,可能相當於人們19世紀開始用電」。根據美國國防資訊系統局公布的會議錄音,孔茲還說各國都在努力竊取數據,想先截獲訊息留待「Q日」後再解碼,即所謂「先蒐密再破譯」。一般認為美、中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許多專家覺得美國仍占上風。
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是,量子電腦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解開這些難題。以丟硬幣比喻,硬幣分頭像(1)或反面(0)就如傳統的位元,而疊加和糾纏特性使量子位元不像傳統電腦位元只能為0或1,而是能同時為0與1,這使量子位元運算能力大增,得以進行當今超級電腦都做不到的運算。
孔茲告訴美國國防資訊系統局,密碼被破解時「我們未必知道」,還說「我們可能要吃點苦頭才會發現……但可以預期的是,密碼一定會被破解。有些研究員估計,「Q日」可能要到世紀中葉才會到來。
屆時各國軍方將發現己方長年計畫和情蒐暴露在敵人面前、企業的智慧財產遭竊、民眾的健康紀錄被公諸於世。」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瑞伊(Chris Wray)今年9月曾說,中國的「駭客計畫比其他大國加起來還要龐大」。
孔茲說:「不是只有我們在蒐集資料,也不是只有我們想在未來破解這些東西……所有被傳到公開網絡的資料都有風險。他說:「如果這道數學題對一台電腦來說不是很難…(資料)就全都有風險了。中國國家安全部也在9月時的一份報告指控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有系統地攻擊以竊取中國資料。在掌握量子運算的競賽持續進行之際,保護關鍵資料的戰爭也已開打:美國及其盟友正在研議名為「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的新加密標準,也就是連量子電腦都難以破解的密碼。
」 《新華社》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0年向高層官員演說時強調量子技術的「戰略價值」。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當今許多通訊是用「公開金鑰基礎建設」(PKI)來保障安全,這套系統開發於1970年代,目的是執行大規模加密。電郵帳號和網路銀行的密碼、安全的通訊平台,全都要靠這套系統,對許多政府和國家安全通訊來說也很重要。
雖然中國明顯是官方出資較多,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美國擁有私人企業的技術創新人士、政府實驗室、大學研究員和合作盟友,因此在整體量子領域仍然領先。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估計,中國宣布用於量子研究的資金累計已達153億美元,是美國37億美元的4倍以上。
沒人知道誰能先一步到達「Q日」。潘建偉在中國領導的團隊於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在他治下,中國訂定主導量子科學的明確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今年8月簽署行政命令,下令財政部督導美方在量子科技、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投資。
中國量子技術研究的重要推手之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他在維也納師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吉林哲(Anton Zeilinger)並攻讀博士,後來轉往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於2008年返回中國。《路透社》報導,加拿大網路安全公司Quantum Defen5e(QD5)今年2月警告美國國防部,美國的機密——或者說所有人的秘密——正處於暴露風險。
行政命令的附件將中、港、澳列為關注地區,可禁止美企投資中國的量子技術和設備生產。中國也努力開創量子通訊網絡,研究人員稱這種技術理論上不可能被駭客入侵。
隔年,他的團隊和研究員用墨子號連結北京與維也納,舉行全球第一場量子加密遠程會議。有些人估計,中國在量子研究上支出的經費也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